党员之家
理学院:“三大工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11月13日,理学院召开考研党支部成立大会,研究生导师于秀源教授和李康教授莅临现场为同学们指点迷津,这是理学院加强党建工作的一大新举措。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作了明确具体的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理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结合学院实际,努力找准兴奋点,突出着力点,抓好结合点,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学院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具体研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切实增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学生党建先锋工程,提升学生党员的影响力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榜样。理学院党总支启动学生党建先锋工程,以“学习 服务”为特色,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以党风促学风、带校风、树新风,力争“培养一批党内干部,提高一批党员素质,影响一群积极分子”。一方面组织学习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开学以来,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与我的祖国”、“中国崛起与大国关系的调整” 等主题学习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等的理解。同时“党先”还组织了两次学生支委培训交流会,加深对“党先”组织的理解和定位,学习规范组织管理流程,加强公文写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能力,为“党先”机构和学生党员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特色活动,引领校园新风尚。组织高年级学生党员参加新生党的基础知识培训班专题讨论,搭建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党员交流平台,使新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互补结对工程,促进教师党员的凝聚力
教职员工是学院的根本,为了创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既严谨又活泼的学术氛围,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学院出台了《理学院党员教师与群众教师结对联系制度》,以教学强弱、科研强弱、年龄大小为原则,明确规定党员教师与群众教师实行互补结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强弱互补结对,双方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既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又广泛深入群众,促进了学院党员教师的凝聚力,带动了群众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党建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进而引导学院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授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新人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食粮的生产者,为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源头支撑。
开展支部示范工程,促进党支部建设战斗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各支部党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为了更好地开展支部工作,学期初对学生支部进行了重新设置,基本做到学生低年级有年级支部、高年级有班级支部。成立学生考研临时党支部,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通过研究生党员和本科生的结对,切实帮助考研学生解决备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抓支部书记。选拔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通过例会、专题讨论等方式加强对党支部书记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支部的战斗力。抓支部建设。严把入党关,强化谈话谈心制度,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工作,实现责任到人,量化管理,严格考核。抓支部活动。支部定期组织学生党员观看教育影片,深入开展感动教育,组织“红色之旅”参观学习,感受先辈们的革命信念和爱国精神。此外,各支部还围绕院风、学风、和谐班级建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